徵文/投稿須知
加入訂閱
/
取消訂閱
第09期 【熱浪】
序
台灣近年的氣候已呈現快速升溫,平均增溫速度已是全球的兩倍。夏季延長、冬季縮短,夜間極端高溫發生頻率更是白天的三倍,壓縮到身體原本應該恢復與休息的時段。在都市熱島效應的加乘下,超過35°C的極端高溫逐漸成為新常態。
當全球升溫的趨勢不斷推進,熱浪不再只是氣象新聞的片段,而是正在改寫生態系、城市結構與社會日常的核心議題。面對「熱浪」這個急遽而真實的挑戰,本期收錄五篇分別從自然科學、技術應用、城市規劃、社會權益到臨床醫學的文章,帶來一條層層遞進的思考路徑。
首先由陳一菁老師的〈熱浪時代:極端事件如何改寫長期生態軌跡〉揭示熱浪的定義與特性。這種脈衝型的極端高溫能在短時間內推動物種跨越生理臨界,導致局部滅絕或生態系的長期變化,提醒我們熱浪不僅是短暫的不適,更是影響深遠的環境威脅。接著,吳治達老師的〈今天到底會熱到幾度?地理人工智慧技術於熱環境評析之應用〉則提供方法上的前進路徑。透過地理人工智慧,他展示如何在複雜的都市環境中,快速而精準地辨識熱環境分布與風險,讓決策者擁有更科學的依據去規劃與管理。
李俊霖老師的〈熱成這樣,到哪裡才能吹到涼風?都市規劃善用風環境的幾個可能〉則帶領我們進入城市設計層次。以台南為例,說明風廊如何作為自然降溫的解方,並提出將風環境納入都市更新與規劃的必要性,凸顯政策與設計工具相互搭配的重要。楊馨茹老師的〈怎麼都不能出去玩?熱浪衝擊的孩子遊戲權〉轉向社會層面。當熱浪迫使兒童失去戶外遊戲的機會,這不只是健康風險,更是權益與公平的問題。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熱浪衝擊的不只是自然與建築,更是人群中的最脆弱者。最後,本期取得《台灣急診醫學通訊》授權,藉由〈中暑與熱衰竭〉這篇文章提供臨床第一線的觀察,釐清熱傷害的機轉、診斷與治療方式,並點出不同族群在高溫下的特別風險,讓防災思維落實到醫療與公共衛生的應用層面。
這五篇文章共同構築完整視角:從熱浪如何重塑自然,到科技方法的應用、城市規劃的策略、社會權益的保障,再到臨床醫學的應對,彼此呼應,展現熱浪議題的多層次與多面向,也提醒我們必須以跨領域、跨層級的方式來回應。希望這一期能啟發更多討論,並推動更具韌性的行動。
總編輯 王筱雯
編輯總監 紀志賢
主編 林子平
編輯群
總編輯
王筱雯
編輯總監
紀志賢
副總編輯
王秀雲、張學聖、張駿暉
編輯委員會
姚昭智、高嘉隆、張賢龢、張鑑祥、許以霖、楊永年、劉光晏、賴文基、賴悅仁、戴義欽、顧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