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投稿須知
加入訂閱
/
取消訂閱
系統的溝通與整合功能在洪災韌性方面的應用機會
李俊霖
早期生態學、物理學、經濟學與社會學等各領域,對某一範圍內之元素與其互動關係已發展出各自的系統性觀點、理論與分析架構。
然而,Von Bertalanffy意識到各學門著重於各自系統範疇的發展下,跨學門間的互動探討受到侷限,於1948年提出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試圖以系統觀點整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而強化跨學門(interdisciplinary)間的探討(Von Bertalanffy, 1968)。
後續,以一般系統理論為基礎,各種描繪系統概念的繪圖與動態模擬技術被發展出來,如:Forrester動態符號(Forrester’s dynamics symbols)與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以及H. T. Odum的能量系統符號(energy circuit symbols)與系統模擬(System Modeling)(Odum and Odum, 2000)。然而,這樣的系統觀念與方法雖然確實驅動了跨領域議題探討的可能性,但仍多半用在學術研究領域,也往往因為過於專業的系統符號與數學方程式,限制了廣泛使用在空間規劃實務與利害關係團體溝通上的可能性。
系統圖在各類空間規劃作業中,有助於協助規劃師系統性的理解各個重要分析項目間的關係,以及做為跟各利害關係團體間溝通的媒介(李俊霖等人,2015)。本文以「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全球環境變遷與在地永續實踐」一書之附錄二內容為基礎,舉例說明系統觀念與方法用在空間規劃實務與利害關係團體溝通之方式(李俊霖等人,2024)。
為強化系統圖在空間規劃過程中的扮演不同利害關係人間的溝通功能,空間規劃專業者在訓練時可透過簡單易懂的線條、符號與圖例繪製系統圖。此外,空間規劃實務操作時可以課題導向的方式繪製系統圖,避免完整描繪系統邊界內的所有運作過程過於複雜而難以溝通與理解。而系統圖主要用來理解規劃範圍中,與關鍵課題有關之系統元素與其間之影響關係,因此,關係之建立以現況課題的描繪為主,暫不納入規劃構想與策略可能帶來之影響。
參見圖一左上所示,實務操作上可透過規劃課題的清楚陳述與解析,攫取出中性具體的名詞作為主要的系統元素(圖一右上),如:農地面積、農地違規工廠數量、棲地功能、地表逕流量等。並進一步將形容詞、動作或造成之影響(如:衰退、外流、提高、影響、降低等)等,透過清楚的實質流動或影響關係圖例加以描繪說明,以針對該課題建立系統圖,參見圖一下半部。
圖一 規劃課題陳述、解析與系統圖繪製示意圖(修改自;李俊霖等人,2024)
藉由系統圖的建立可發現,當一鄉村地區中農地違規工廠與平面型太陽能光電面積增加時,可能影響農地面積與農業規模,而進一步影響農作可提供的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亦可能減少農地的棲地功能與增加地表逕流量,在氣候變遷強降雨機率提高的趨勢下,將有洪災風險提高、農地與河川染以及生物多樣性降低的衝擊。
在空間規劃中有常有多個關鍵課題,若參考前述方式針對各關鍵課題建立系統圖後,可整合於同一張系統圖中,並在刪除重複的系統元素、重新建構課題間與系統外之相互影響關係後,完成規劃範圍之完整系統圖。
實務操作上大約針對規劃範圍中三、四個關鍵課題繪製並整合系統圖,應可涵括規劃範圍中重要之系統元素與關係;不須針對所有課題均繪製系統,避免太過複雜而失去了系統圖在規劃中溝通與討論的功能。
參見下圖所示,課題一聚焦在違規工廠與平面型光電設施,可能對農地與農業發展的影響,進一步藉由系統圖的彙整後,可發現其可能影響了青農政策的耕作機會,而與課題二的人口外流、老化與高齡者照護壓力提高息息相關。此外,課題一亦將因為對農地耕作面積的影響,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將影響農地生態系統服務的棲地提供與暴雨水調節功能,不僅將提高課題三的洪災風險與降低NBS潛力,亦將影響課題二的生活壓力,進一步加重鄉村地區人口外流,甚至可能因為這樣人口外流衝擊,進一步對該地區的洪災因應的社會韌性造成影響。
圖二 課題整合系統與洪災韌性示意圖(資料來源:李俊霖等人,2024)
此外,該系統圖的繪製亦可搭配衛星影像或規劃範圍的基本圖,讓各系統元素在圖面上的位置與實際空間位置搭配,將更有助於元素在空間區位上關係的理解。如:可將下圖之系統套繪在衛星影像上,將「農地面積」、「農地違規工廠數量」、「地面型太陽能光電」元素,放在主要的農業栽種、違規工廠與太陽能光電案廠區位,則可較清楚的理解該課題可能影響的周邊地區地表逕流與生物棲地區位,並進一步理解其與課題二中,對周邊聚落「青壯年人口」、「高齡人口」與「照護與生活壓力」元素影響之具體區位與空間上之關聯性,甚至有機會進一步探討洪災因應的社會韌性條件,在空間區位上的差異性。
此外,筆者在與成大陳一菁、王筱雯與朱宏杰三位老師合作執行的校內跨領域研究整合型計畫「曾文溪百年跨域對話—人地關係脈絡與氣候韌性」中,嘗試將上述系統方法用在整合型計畫的溝通與整合上,其中並透過問卷設計與研究工作坊的方式,逐步彙整各子計畫的研究問題提問、可能的系統元素以及元素間的影響關係,試圖為曾文溪流域建構一個概念系統模型,用以探討曾文溪流域在氣候變遷衝擊下洪災的社會韌性。
初步的概念模型參見下圖三所示,該計畫與概念模型仍在進行與建構中,初步聚焦在團隊中所關注的洪災經驗、社區認知與準備、河道變遷、洪災風險、生態系統服務、土地使用與人口產業結構變遷等面向,並提出其中的重要元素以及其間的潛在關係之概念系統。該概念模型亦可發現,曾文溪流域中因為產業結構與政策所驅動的土地利用與河道的變改變,不僅將衝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而提高洪災風險,曾文溪流域中亦將因為人口結構的改變,而從社會面降低其洪災韌性。
圖三 曾文溪流域洪災韌性系統示意圖
本文主要藉由系統方法的說明提供幾個例子,點出系統圖應用在洪災與空間規劃方面溝通的可能性,以及該方法應用在整合型計畫中可扮演的重要整合角色,希望在跨領域合作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前提下,有更多研究者與規劃者使用系統圖進行規畫與跨領域研究。
參考文獻
Von Bertalanffy, L., 1968.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Odum, H. T. and Odum, E. C., 2000. Modeling for all scaling: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 simulation,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李俊霖、陳維斌、王思樺,2015,陽明山梯田與水圳聚落保育策略之研究:以石門尖山湖社區為例,「國家公園學報」,第24卷,第2期,第15-27頁。
李俊霖、李盈潔、黃書禮,2024,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全球環境變遷與在地永續實踐,台北:詹氏。
作者資訊
李俊霖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