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投稿須知
加入訂閱
/
取消訂閱
0403地震後的反思與現有地震機制之檢討
賴文基
2024年0403花蓮地震,是1999年921大地震以後,台灣發生最嚴重的地震,當天早上07:58這一震,不但讓很多人瞬間從床上驚醒;也讓許多25歲以下的年輕人,第一次感受到所謂的大地震。
這次參加成大防災研究中心和成大防災教育中心所共同舉辦的0403花蓮地震災後預研座談會,與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針對花蓮地震後可能引發的自然災害與對策之相關議題共同討論,並擔任第一場「0403花蓮地震之發生機制與發展趨勢分析」的與談人。一天活動下來,有些心得可與更多人分享:
這場地震發生於聚合板塊邊界,位移速度高,形成斷層滑移及地震活躍的太平洋火環地帶。整個地體構造包括花東縱谷斷層、中央山脈斷層甚至海域的構造等,除了有現存公布的活斷層,還有發育中的活動構造,如盲斷層等。而從各國的地震觀測結果分析,現行地震規模對於烈震(ML>7.0)的分級及震央地點的發布,未考慮斷層破裂及震波傳遞的特性,亦對防救災第一時間的指揮判斷有所影響。
1999年921地震後,台灣的防災體系已經發展成形,各級防救災單位也已經熟悉應變及所需的技術。但近幾年的地震災情,都集中在個別建物倒塌搜救,如2006年的台南永康維冠大樓,2018年花蓮的雲門翠堤,2022年花蓮的玉里7-11,和此次的花蓮天王星大樓等。
其實,地震災害屬於廣域受損,0403花蓮地震屬海域地震,這個地震若是發生在西部地區的陸域,一定會帶來更大的災害衝擊,921集集地震或嘉南地區歷史上的多次大地震,已經在在凸顯台灣地區的高地震風險,未來想預防類似921地震廣域受災的境況,還是得靠所有人在平時對地震的研究,及萬不可少的平日災害演練。
而地震的災防訊息,目前僅限於民間APP及細胞簡訊等的發布,如何結合防災的作為,結合廣播系統、疏散引導、減損自動系統的作動,轉成避災減災的作為是後續的推動重點。此外,透過地震資料的分析,10-20分鐘內就可以掌握地震變形及能量分布的情形,預先研判餘震的分布與位置等,其實可以提供防救災決策的重要參考,例如主要的震損分布。
在媒體報導方面,災防訊息應該還是要以中央災防中心統一發布,各領域人士在受訪時,也應該謹記遵守災防法,以提供防救災業務單位為主;而提供給民眾的公開資訊,也應將重心放在災害現象解釋及災情報導,專業的研判及預測應有一定規範,例如類似專業單位發言人或解說委員制,避免引起民眾不當與不必要的恐慌。
地震和颱風是臺灣兩大天災主因,尤其地震的不可預測性總給人難以捉摸感,加上地震會帶來的海嘯、山崩、土石流、建築物倒塌、道路封閉和橋梁受損等嚴重危害,會牽動許多人為災害,更讓人覺得地震難以招架。雖然每次地震,台灣人都會開玩笑說,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先Po文,網路上也會流傳「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這樣戲謔的話語。但其實關於地震的防減災工作,仍然是各政府部門和許多單位努力的目標。
地震預報和預測也許會越來越準確,而在那一天到達以前,我們還是可以做很多事,還是可以盡全力防堵它對台灣和我們帶來的災害。
座談會簡報【按此下載】
作者資訊
賴文基 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