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管理的末日(就我們所知)……

字級

Kyle King/賴文基

此文原文為 Crisis Lab (CrisisLab.io)創辦人 Kyle King 於《Crisis Lab 通訊》中所撰寫的專文。Kyle King 從事緊急管理及國際安全事務工作有 28 年經驗,並曾任職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8 年,負責緊急事務及國際訓練等工作。由於熟捻國際情勢與各國政治體制,由他的觀點可提供有別於一般新聞媒體的報導,提供洛杉磯野火事件中,其他面向的思考。

 

譯者認為 Kyle King 長期與美國、歐洲政府組織合作的經驗,對於 FEMA 以及美國在災難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看法,可從一個曾經參與體制內運作的人員觀點,提供讀者對美國政府機構應對洛杉磯野火事件後凸顯的課題與挑戰。

 

作者建議:我們都需思考,國家的災難管理操作能力,無論是在技術、人才配置等方面,是否已經跟上時代的步伐?是否擁有足夠的資金,讓國家做好準備應對未來潛在的災害?


2025年1月,當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北部西阿爾塔迪納(West Altadena)地區有17人因遲遲未發出的疏散命令而喪生時,難道這只是單一悲劇嗎?當火災在洛杉磯西部太平洋帕利塞德(Pacific Palisades)地區發生時,滅火所需的供水系統卻失效,難道只是基礎設施的問題嗎?當半數災難援助電話都沒人接聽時,難道只是單純的人手不足嗎?

 

不,這些並非意外或不可避免的災難,而是多年累積下來應對災難應變的錯誤治理結果。

 

幾週前,我們也撰寫過〈對安全的背叛〉(The Betrayal of Safety)一文,針對因政府的錯誤決策,可能會導致原本可管理的問題演變為災難一事提出警告,該文強調,忽略警報、未定期維護(設施)和短視近利的思考模示,都會增加面對災難的脆弱性,因而只是常態性出現的災害,都會變成整體系統性的失敗,甚至體系崩潰。洛杉磯的野火事件,現在證實了這個警告的預言已成真,但其破壞性卻遠超我們預期。

 

航空安全、電力網絡故障和維生系統失效一再重演的相同模式,現在也在災難管理中上演。洛杉磯這場災難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有消防編組與分工,但人手不到建議數量的一半;有滅火所需的水利設施,但當初設計它的氣候及用水條件早已變遷;有災害警報系統,但從未經過大規模測試。這些漏洞人盡皆知,也都記錄在案,但沒有人重視,直到這些所有錯誤累積起來,引發了後續不可收拾的災難。

 

然而,這不僅僅是美國加州或洛杉磯市的問題。2025年一開始,我們就正在見證原本是災難管理範本的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體制崩壞,儘管它也逐漸過時。FEMA曾是美國災難緊急應變的基礎,但現在,重大颶風期間,它只能動用其下9%的防救災工作人員,自2001年以來,它的災難支援基金已消耗10次。這個系統不僅僅是承受莫大壓力,它其實也正在崩潰。

 

創立FEMA時的世界 vs 現在要面對的世界

1979年創立FEMA時,當時的災難都可視為單一事件。社區可以自行處理大多數緊急情況,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要求聯邦支援與協助,所以這樣的系統在當時是有意義的。但時至今日,氣候條件漸趨嚴峻與社會活動高度仰賴公共建設,造成易損性的增加,顯然當年的設計已不適用於現今情勢。

 

當前世界截然不同。氣候變遷帶來更加頻繁且嚴重的災難,社會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基礎設施的老化到達臨界點,傳統的應對模式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無法有效運作。當洛杉磯受大火之苦時,FEMA仍在處理去年10月墨西哥灣颶風米爾頓(Milton)所造成的災後復原、移民援助,以及其他數十場正在發生的災難。

 

災難一次只會發生在一個地方、只會產生影響當地的地方性問題、救援總能隨處可得、且下一個危機來臨之前,災難管理體系就會恢復……這些都是過去的假設;而現在證明,這些都是致命性的錯誤。

 

複雜世界中的普世原則

問題不在於是否應該拯救或改革FEMA,問題在於:在危機複合連鎖效應的時代,應該建構怎樣的災難管理?

 

災難管理不僅僅是災難應對方式,還必須打造穩定的應變體系,它的核心原則:反應能量的建立、儲備與整合,以及系統化的思考模式,已經在各種文化、情境和危機中證實有效。然而,我們卻過於固守單一機構的操作,忘記了災難管理的運作原則,必須可用無數種方式調整與因應,來應對不斷變化的災害情勢與挑戰。

 

當前體制的壓力讓這樣的教訓異常迫切,每場災難現在都能看出新的問題點;這些不僅僅是單一事件,而是當前的運作模式已無法應對現代災難複雜性的證明。

 

計畫與回應之間、各管轄區域之間,以及專業災難管理人員與社區能力之間,都存在有人為高牆,「整合」的意思就是要將之一一擊破。美國加州洛杉磯市西阿爾塔迪納的居民只能接收到遲來的疏散命令,背後代表的不只是技術性錯誤,其實更是應變系統的分切與瑣碎化。

 

做好充足準備曾經是美國民防的文化,但現在已不存在了,而是演變為空有專業服務,卻無法因應社區日益增長的擴展與需求。因此,「反應能量的儲備與建立」指的就是在各個層級建立專業且具韌性的應對力量,這包括社區層級的應變準備、具有餘裕處理能力和適應能力的關鍵災難管理系統。

 

「系統化的思考模式」代表找出疊床架屋、彼此影響下的失敗發生原因。德州一停電,半導體生產就會停擺,進而影響全美;巴爾的摩橋梁倒塌時,全球供應鏈也跟著遭殃。然而,我們依然假裝災難的影響會遵守各自的邊界,而不蔓延出去。

 

建設未來

未來,災難管理的必須在因應現代挑戰的同時,並承繼災難管理最基本些原則。FEMA自身的戰略規劃目標也是如此轉型,在此呼籲建立「準備文化」,為國家應對重大災難做足準備。但要實現這樣的願景,需要的不僅僅是改革,而是要求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建立和維持長期穩定性災難管理體制的方式。

 

這樣的轉型不會多輕鬆,它需要全新立法、新興資金模式、嶄新培訓途徑。但不改變遭遇的損失,終將遠遠超過轉型所付出的成本。

 

我們面臨的選擇

〈對安全的背叛〉一文中點出的災難模式會不斷重複,因為根本原因尚未解決。洛杉磯的野火災害不單單只是另一場災難,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重新構想應對災難管理問題的方法,它就是對人類未來的預告。

 

現在的問題不在於FEMA要不要打掉重練,還是直接廢除這個單位;現在的問題是,要建立一個能夠應對當代挑戰的新體系,還是要看著更多社區因為使用過時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明天問題,因而遭受苦難。

 

下一場災難正在形成中。請各位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已經建構並準備好足以應對它的災難管理體系?

 

作者資訊

Kyle King | Crisis Lab (CrisisLab.io) 創辦人 | 戰略問題解決者 | 危機管理專家(原文撰於2025年1月31日)

審譯者資訊

賴文基 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副主任

#森林火災 #災害風險管理 #洛杉磯大火 #2025年
0
0
0
0
2 0
;